医药冷链运输在国内比较尴尬,药品本身的决定他不可轻率为知。
我国的医药冷链物流尚不完善:
(1)缺乏完善的行业标准或国家标准。(新版GSP也只是试行,参照也是国际WHO(欧盟)GDP标准与美版的。但是无论哪一样,国外的标准不仅从理论到实际基本上都是超越国内不是一年二年。
对于这一方面我们并不具备任何优势。(我们优势价廉)很遗憾。要想符合这一标准,不仅仅是设备投入/人才的培养/理念与标准的贯彻!设备花点钱就可以买回来,以刻苦专研我们来说替代产品很快就能研发出来,设备降低成本问题不大,但是人员培养/软实力/经验必须要花时间去做的!处在功利主义的今天的我们拿什么来做这种高投入高标准回报周期长的项目呢。
(2)医药冷链物流基础硬件设施落后。专业知名的药企,将药品配送的全国各大医院。作为冷链运输我们永远知道一个问题,速度。药品在运输时限并不是用天来衡量,慢一天就有一份危险。时效要求比“快递不知道要苛刻多少。但是我们的运载工具陈旧。如铁路方面,冷藏车占比2%(又有多少人知道,食品冷藏不能和药品冷藏混装)除掉大量的食品冷藏,能提供给那些中小型药企温度要求更加严苛的药品又有多少。
有人业务也许会问:航空难道不能满足他的速度要求,我想说可以,但是他的安检程序太过于严苛,手续过于繁琐,而且要开箱验货。开箱时间长,箱内保存温度又有多少保证?记录仪(电子产品电池)总是在该环节被关机,拿什么来保证药品安全,全程可追溯。
更有人会奇怪。那能否用专用冷藏车直接送大医院。(又不是发生战争,和平年代可不是每个人都抱着药当饭吃)虽然有需求,但是无法形成整车运输。药品本身也是有效期的。 从而导致冷藏药品的运输呈现出,多频次,小批量,成本高,各类运输壁垒!
(3)市场化程度低
第三方医药冷链物流发展滞后,我国药品冷链运输配送业务都是由供应商和自己完成,区域性比较强。(我是生产商,我是经销商。我只负责我生产/代理的药品配送,主要满足自身的需求而生,又有多少空间给其他药厂/经销商协助他们配送。毕竟他们主要还是药厂/经销商,我们要相信他们肯定是务正业的。事实上他们的确是这样的。让我们专注于生产研发的企业如何能做大做强冷链物流呢)这样规模的公司又有多少。就算有。也会有一些企业具备配送能力。
(3)医药冷链物流信息技术落后
国内任何一项实用技术推进,都不是国家政策手段推出来的!比如阿里巴巴、百度。但是他们的的在行业空白处。他们都有很明显的市场化特征,一句话“可以转化为钱”建立标准的完善的冷链信息系统,可以监控实时温度,传递信息,实现信息公司并不能直接转为钱,只能转化是产品质量。
(4)完整独立的冷链系统没有形成。
缺乏上下游整体规划和整合,冷链市场叫好不叫做,具体信息百度。
难度讲述完成,这里我们讲述实际过程中追溯难度是那里:
缺标准,缺标准,缺标准,缺标准,缺标准。
大家百度看一下,有多少种类的保温箱,有多少种类的冷藏车,有多少种类的记录仪,有多少做此类研发,又有多少是批发市场批发点材料组装一下,然后一堆大帽子,加个光鲜华丽的包装。
这里的缺标准,不是指企业的标准。生产企业的GMP还是相当完善的。你们指望一群实在的搞技术、生产来混社会。可行吗?